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时间:2024-02-21 17:28:36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路旁的橡树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1

【课标要求】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3、德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了保护路旁的一棵橡树,想办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弯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法】

电教辅助法、图文对照法、诵读体会法。

【学法】

诵读体会法、讨论理解法。

【教后感】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真实感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一些重点的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矿物所要赞扬的精神。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我们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是否同学们还记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学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和老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您读懂那一部分?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的吗?(共同解决疑难)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教师组织正反辩论)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填空: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因为。

9、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0、师:现在,你们就是左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树和这马蹄形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先让学生练说,再指名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你想对小村庄的村民说些什么?(进行口语交际)

3、爱树护树,争当环保小卫士,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2

一、 说教材解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汉语文试用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写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了保护路旁的橡树,想办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变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的心灵。

本课要求2节课完成学习任务,我要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要求认读和会写的汉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读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随即应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从筑路工人的行为中受到启发,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思。

三、 说教法

(1)、联系生活法。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 “树的作用”,还有乱砍滥伐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建议。

(2)、直观演示法。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 说学法

合作,讨论学习法。围绕预习卡(一)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完成总结,归纳表。这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学习积极性。还将学生的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 说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题引标

板书 “树”后,提出 “树有什么作用”, 从此引入正题。

(二)、读读议议,完成目标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明读全文,并提出思考题 “你觉得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为什么?” 然后要求读自己印象深的句子或自然段,并说出理由。此环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不仅练读了课文,还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通过展示 “橡树”引出第三自然段。此环节是要让学生多读课文的重点段,并知道这棵树到底如何,从中体会保留这棵树的意义,还可以从中引出带生字的词语。

(3)、学习汉字

A、 分组交流预习卡(一),从中总结共同完成归纳表,最后组长汇报组内的交流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检查预习情况,也从互相交流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B、 在组长汇报中,抓住几个重点进行扩展。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加速记忆,巩固学习。C、 巩固汉字:枪读汉字,并多组词。(有时间限制)

(三)课外延伸

(1) 自由读课文,并准备以 “你同不同意筑路工人的决定? 为什么?”为这题组织一个简单的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发表自己的主张,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即应变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2) 观看人们乱砍滥伐的录像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写在黑板上。通过此环节不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增强学生爱护树林,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汉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最后说一下板书,板书以学生板书为主,这样既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突出课文的主题。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 ……此处隐藏4041个字……手中。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除了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具备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研究、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工程师修路,路旁的橡树,工人们保树,马蹄形(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它像箭一样(),因为这里挺立着()。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地赞叹:()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